地震灾区救治现场:用布围起一个“无菌区”
这是四川灾区医疗工作者的战场。对他们来说,没有无菌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做手术。
“昨天有个难产的孕妇,会阴撕裂Ⅲ度,如果不及时手术,情况就不可预测了,如果转院到广元,最快也需要三个小时,两个生命等不了三个小时。我们只可以在大院里用木板搭建一个手术床,用布围起来做一个‘无菌区’。”天津医疗队的冯华青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表示。他目前驻地在青川县大院乡。
青川县大院乡卫生所完全塌了,只能建立一个临时医疗点,一个很小的帐篷,4~5平方米。
“简易手术也要做,因为转送要76公里的山路,我们争取在第一时间给受伤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,这样与他们的愈后关系紧密。”冯华青表示。在跟记者通话的同时,他的脚下仍在滚动着余震。
浙江队的陈俭所在的平武县阔达乡,相比冯华青所在的地方来说,情况要好得多,至少还有一个诊所能够正常的使用。“这里一直在下小雨,还有余震。不少受灾群众患了皮肤病、腹泻、感冒等,虽不是国家规定内的大传染病,但是也是一种传染病,受灾群众都挤在小帐篷内,无法控制不传染。而且他们居住的帐篷都是简单用布遮起来的,没有底,直接与地面接触,只能挡挡风雨,无法控制地层细菌的感染,现在我们只可以让他们把木板垫在下面,高出地面3~4厘米,周围的环境做消毒,好在没再次出现大型的传染病。”陈俭说。
“医疗器械用得差不多了。有70%的人是骨折,骨科手术的器械奇缺,比如钢钉、钢板等。由于手术条件比较差。我们只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术,对骨折的进行石膏和夹板固定以及牵引。对那些开放性骨折,创面比较大的手术,目前还不可以进行,因需要输血,还在等待救援。”驻扎在平武县水晶乡的浙江医疗队袁北方告诉《第一财经日报》。
“我们只能走有路的地方。”云南省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查舜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表示。他带着14辆急救车,奔跑在山路、医院和诊疗点。每天都开着10多个小时的车,在山路上奔跑,还要提防着山顶上随时有可能掉下来的东西以及不断发生的余震。
“挤压综合征需要支持治疗和血液透析,若无法及时,可能危及到生命。对于骨折,如果愈合不好,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功能,甚至要截肢,所以,对于多发性骨折,第一需要抢救生命。对于开放性骨折,需要预防感染。”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创伤外科主任孙林在接受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采访时表示。